回忆大串联之三

回忆大串联之三

卢橘散文2025-03-28 04:02:59
雨花石.中山陵火车在飞奔。我们争相挤向车窗,观赏外面的景致。进入安徽省地界,令大家耳目一新:北方大地上的红高粱、黄谷子变成了连绵不断的绿稻田;房前屋后流着缓缓的清水,池塘里的鸭群出没于荷叶间隙……淮河
雨花石.中山陵

火车在飞奔。
我们争相挤向车窗,观赏外面的景致。
进入安徽省地界,令大家耳目一新:北方大地上的红高粱、黄谷子变成了连绵不断的绿稻田;房前屋后流着缓缓的清水,池塘里的鸭群出没于荷叶间隙……淮河上渔家的船只正在撒网捕鱼。我们不禁唱起了《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船上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我们亲爱的祖国……”
车到长江畔的浦口,天就大黑了。外面的万家灯火与江水相映,显得格外壮美。火车往轮船里开,我好奇地低头瞧了瞧,下面布满了铁轨,一节节车厢并列在船舱里。船载火车过大江,真是生平第一次遇到!既新奇又剌激。现在的年轻人无论怎么找,也不会找到那种感觉,现如今那里横起了“南京长江大桥”,已经“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了!
江面上有不少船只,个头大的象楼房在走动。对岸,一片灯火……
船靠了岸,不远处就是红卫兵接待站。虽说,是在夜里,但是南京人民仍然敲锣打鼓地欢迎我们。
次日,我们向雨花台进发。一路上,给我的感觉是:南京的运动处于萌芽状态。所到之处几乎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地设有“十六条宣传站”。大街、小巷宣传车钻来穿去,有的播放歌颂毛主席的歌曲,有的播送《十六条》,字正腔圆的、无比庄严的普通话响彻天空。沿街“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随时进行演出,主力是军人,很受群众欢迎。
我们登上了雨花台。在烈士纪念碑前,大家立成两排默哀。然后,打开《毛主席语录》,齐声朗读:“成千上万的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雨花台实际上是一座小山。五彩缤纷的雨花石俯拾皆是。不大的工夫,我们穿的军上衣的双兜已变得沉甸甸的了。正当我们把雨花石一枚枚地对着太阳,陶醉于它的剔透、色彩、巧夺天工的图案时,上来一队人马,打头的是两个佩带红袖章的学生,押着一个挂着写有“历史反革命”牌子的青年人,众人七手八脚将其按跪在纪念碑前请罪。一女学生慷慨激昂地宣布其罪行。原来,被挂上牌子的是一位地理老师。他仅仅因为“文革”爆发前讲课时,正确地解释雨花石的生成而在此次运动起来时被打成“历史反革命”的。看着他的模样,我猜想,他准保是走出大学校门又进中学校门的新教师,也是个“初生牛犊”呀!这么年轻的教师,怎么能够和“历史反革命”挂上钩呢?造反的学生说,雨花石本跟普通的石子一样,后来,革命先烈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染红了石头。上面的红色彩就是烈士的鲜血。“要不,别的地方怎么没有这种石头呢?”她这篇檄文般的结束语,至今,我还能背下来。
我拿起一枚着红斑的雨花石,心里说:“我也可以凭自己想象给这石头编出一段神话传说!说它们是女娲补天时,不小心碰破了手指,鲜血滴在了上面。手一疼,就把石头掉到了地上。”
那年月时兴辩论。我一冲动就要冲上去,几个同学把我拦住。我没敢与他们辩论,我们是“寡不敌众”呀!我们只有咬牙切齿、青筋乱蹦。不然,他们那疯狂的“革命行动”不给我戴上“封建迷信反革命”的帽子才叫怪呢,尽管女娲时代封建社会还没有降生;尽管我是打北京来的红卫兵。
我带头背诵毛主席语录:“共产党员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经过自己头脑的周密思考,想一想,它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绝对不应盲从,绝对不应提倡奴隶主义。”那时候,我虽然不是共产党员,只是个共青团员,但是,我在“文革”前,已经将“入党申请书”郑重地递交给学校党支部书记姚献玉,我对她说:“我不到18岁,可我是团员,是党的助手。我要向高中党员西赛夫学习,争取18岁入党!”当时,高三蒙古族学生西赛夫已经入党。文化大革命爆发前学校掀起向他学习、争取做学生党员的活动。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那个年轻的教师奋力抬了下头,使劲儿看了我一眼,有感激的深情、有知音的闪光。突然,象洪水滚滚压来一般对方齐声朗诵:“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雨花石啊雨花石,假如你会说话,你也会被气得说不出话来吧?就是你真的站出来,说:“我身上的红色是在烈士们还没有出生前,我就形成了”,他们也会不相信!也会把你踏上千万只脚,叫你永世不得翻身!
在南京,我们还真的目睹了一场大辩论。紫金山的中山陵拱顶的“青天白日”徽粘满了泥巴,四壁上蒋介石等人的题词手迹也被抹平了。闪烁着蓝琉璃瓦的陵前,出现了两堵人墙。
一侧人墙齐刷刷地捧着《毛主席语录》,高声朗读“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他们扬言,要将中山陵踏平!
另一扇“墙”同样高声朗读毛主席的话:“孙中山先生是革命的先行者....”决心誓死捍卫中山陵。
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大有武斗一触即发之势。
我们竖起耳朵倾听着两派的辩论。忽见一队解放军战士跑步拾级而上,他们默默地将辩论者们包围,与我们红卫兵一样,每个人也都携带着红宝书——《毛主席语录》,人人将它握在左脑前。一个穿着四个兜儿军服的中年人,跑近两堵人墙的一头,双脚后跟“咔”地一碰,行了一个潇洒的军礼,然后,郑重地取出一个信封,高声宣布:“奉司令员命令,特向小将们传达周总理指示!”他打开信瓤儿,掷地有声地读到:“要保护好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沉静,死一般的沉静。植物、建筑、人群瞬间定在了一起。
猛然,不知谁喊道:“紧跟无产阶级司令部!紧跟毛主席伟大战略步署!”众人皆挥臂擎宝书重复。于是,两堵人墙忽啦倒塌,人们各奔东西。
中山陵又恢复了它的宁静、肃穆......
我应当总结出什么?在惊涛骇浪的大海里,也有平静的港湾;在疯狂的天底下,也存在着冷静的头脑,真理的声音——来源于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第三天早上,我们决定去上海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