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学做人,还是先做学问
对于那些能写得一手好文字的人,我是艳羡不已的!虽是由衷的羡慕,但从羡慕到让我动手去写,却是有很大距离的,总感觉那是让人生畏的事情!“情动于中,而言于行”这是谁都知道的。其实,写东西的作者就是在阐述自己
对于那些能写得一手好文字的人,我是艳羡不已的!虽是由衷的羡慕,但从羡慕到让我动手去写,却是有很大距离的,总感觉那是让人生畏的事情!“情动于中,而言于行”这是谁都知道的。其实,写东西的作者就是在阐述自己的观点、见解,抑或说就是写的他自己,这当中就需要写作者有一定的写作素材积累和一些阅读的积累、丰富的生活阅历,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整合基础素材,以一种艺术的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见解。这对于毫无文化素养的我来说,无疑是一件很奢望,却不能做成的事情。奢望是有的,艳羡是有的,却总不能成书,不能成书就不能成书吧!看一些相关的书籍或者浏览一下网页还是做得到的。看的多了、久了,就有自己喜好和厌恶的了。
最近,我看了胡适老先生的几篇文章,发现自己竟是很喜欢。原因很简单:一是胡老先生本人有“开风气之先、据杏坛之首、实事求是、表率群伦”的风范,首当其冲当是仰慕。其二便是老先生“博览古今、学贯中西”的学问让人起敬。从他的散文、短论当中体现的是“一个致力于倡导新文化运动、解放国人思想,一个有责任感努力探索的爱国学者形象,一个为摆脱封建旧文化建设现代新文化披荆斩棘、革故鼎新的一代启蒙大师”。读他的散文、短论当中无疑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
而对于现今的一些所谓的学者、散文大家来说,他们的做法以及作品我是不敢苟同的!
余秋雨,当代大师级的学者,算得上是大家、文化领军的人物了吧!而观其文章,处处无不充斥着“余氏抒情”的手法,一味的娇柔做作,其实是“无病呻吟、空洞无物”!虽则是有大师之誉,但是和以上胡适老先生是相去甚远的,如果可以的话,用“不着边际、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去形容我也不反对!作为当代文化领军的大师级人物余秋雨!除了早期几部学术著作,再就是记录其大规模考察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进行“苦旅”的散文集。但从其散文作品当中,实难看得出是一位“纵览古今学贯中西,文章学问精深博大”的学者。从“大师门”、“含泪门”再到“诈捐门”这就是我们的“大师”级学者吗?这就是我们的文化领军人物吗?我们的文化难道要靠这些人去发扬、去传承吗?
从胡适到今天的余秋雨,是由腐朽的“死文学”进步到了有生气、有价值的“活文学”,是由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极其匮乏的社会进步到了物质及精神文明相对发达的社会。在这么一个瞬息万变、充满物质诱惑力的社会。我认为,作为一个学者,一个有责任感的学者,首先是一个有骨气、有责任感、为了追求真理一个敢于直言不讳的人,而后才是一个博学、充满人格魅力的学者!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即便他是一个“博览古今、学贯中西”的人,又如何呢?一个没有责任感、没有骨气、不敢直言面对真理的学者,一个没有人格魅力的学者,他根本就算不得真正的学者!只不过是徒有一顶“学者”或者“大师”的帽子而已。作为一个“继往开来的启蒙大师”,胡老先生用他悲悯的胸怀去关注处于苦难的国家以及我们闭塞的“死文学”、腐朽落后的思想,用他激昂的文笔去引导解放我们的思想,为发展新文化摒弃“死文学”披荆斩棘、不遗余力,是值得敬佩的!与之相反,我们现在的“大师”级人物也好,还是一些著名学者也罢!他们在做什么呢?在这激流勇进、物欲横流的主流社会,他们不甘寂寞,积极、不遗余力的融入、参与。我曾看到一篇关于2009年评出最烂书的文章—《年度烂书榜:书烂还是人烂》,文章提出一个问题:究竟是书烂还是人烂,开始把矛盾直指我们的大师、学者们!究竟是书烂还是人烂?至此,让人不得不开始怀疑大师和学者们的创作意图了!
究竟是书烂,还是人烂呢?作为一个学者,而不肯去座“冷板凳”,在少于思考、少于研究的前提下,在众人面前夸夸奇谈、著书立说、哗众取宠,这算什么样的学者,这算什么样的大师啊!作为一个学者或者文学创作者,与其娇柔做作、无病呻吟的写一些空洞无物、哗众取宠、脱离群众的作品,倒不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首先是先学做人,然后再讨论做学问的事情。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新服网打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rowneplazamlh.com/html/sanwen/ldu876i56yh3.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