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之处即为家

心安之处即为家

乱岁日散文2025-08-17 21:52:22
11月1日早上,我背包离开了这个城市。手机屏幕上,儿子的照片依然笑得那么灿烂,看着却有种说不出的酸楚。10月份大半的时间一直在外头,经历了中秋国庆的双节大战,接着便是组织小家电的经销商大会,当29号回
11月1日早上,我背包离开了这个城市。手机屏幕上,儿子的照片依然笑得那么灿烂,看着却有种说不出的酸楚。10月份大半的时间一直在外头,经历了中秋国庆的双节大战,接着便是组织小家电的经销商大会,当29号回到C城,儿子和我分开了18天,这是他出生后我们分开最长的一段时间。儿子九个月大了,半个多月没见,个头明显长高了,抱着感觉实沉了一些。那天晚上回家,我尝试着去亲亲他的小脸,而他,却把脸转到了一旁,回头看着妻子,仿佛受到威胁后在寻求保护。我把他放回妻子的怀里,他便扭过头来,正对着我,两只小手怯生生地试探着,水汪汪的大眼睛里,透露着一种不信任甚至排斥,就像看着陌生人。直到早上,儿子才刚刚和我混熟,坐在客厅的小床上,主动和我打招呼对着我笑。儿子一直最喜欢我背着他。于是,我蹲下身去,靠在他旁边,轻轻地拍拍后背,做出背他的样子,他立马便趴在我背上。我站起身来,他便和往常一样在我背上撒欢嬉笑,又伏在我肩头里甜甜地睡去,而我,又必须离开他了。来N城的长途汽车上,我在想:儿子的梦里边会不会有我这个父亲?当儿子醒来的时候,他会不会想到这个对他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会不会像妈妈说的那样在家里练习叫“爸爸”?然而这些,我都无从知晓,儿子还不会说话,电话里也只能听到他“咿咿呀呀”的声音,但我只知道:现在,我,很想他。
前阵子,和大区张总聊天时,他也流露出同样的无奈。他家在武汉,因为工作关系,他每次回家也是来去匆匆,通常是3天刚好和孩子混熟,而第4天就要分开了,等到下次回去,两人又要重新熟悉。记得那天,他竟然一下子说出了我儿子的名字。讶异之中,我想起某期企业报的《酷BABY》栏目,上边有我写的一篇关于儿子的小短文以及一张儿子的照片。也许同样为人父的认同感或者说默契,他竟然关注到这个小小的细节。
家,对我而言,是一个简单而模糊的概念,至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是这样:有母亲做的一桌子菜,有父亲的酒杯,有兄弟姊妹们一起的欢声笑语,就OK。当经历了结婚生子以及一系列变动之后,曾经“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何处不青山”的豪放与激情渐渐消退,对家,我也有了不同的认识。能看着在相扶相守的妻子,能抱着渐渐长大的儿子,能围着电视机吃饭聊天,成为我对家的新印象。
记得5年前大学毕业,南下广东前夕,母亲经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就说,你们都大了,总有一天会像房梁上的小燕儿,长大了就飞出去,都会有一个自己的窝,然后再养育你们的小燕子。那时候我正意气风发,以为海阔天空任我翱翔,觉得母亲太过唠叨,对她的话不曾在意。五年来,几经辗转,我无意间想起母亲的话,我终于醒悟到其中的含义,体会到当时母亲放手让我展翅高飞却牵挂担心的复杂心情。
那天在长途班车上,我无意间看到的一则关于“家”的公益广告:通过FAMILY几个字母的变化,生动地演绎了人的各个成长阶段以及对家庭的心态变化,从牙牙学语的童年时代,到叛逆冲动的青年,再到成家立业的中年;从享受父母的庇护,到成为父母家庭的依靠,带给我极大的冲击和震撼,让我明白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与担当。
家,何为家,何处是家?也许,家就在心中,心安之处即为家。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