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访富盛

三访富盛

审究散文2025-04-02 09:55:47
首访富盛,感受富盛人民艰苦创业的精神首访富盛,是1974年4月,学校组织去“江南大寨”上旺学习参观。当时,自己还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因为交通的原因,全班同学凌晨四点从学校出发,搭乘生产队的抽水机船,到富
首访富盛,感受富盛人民艰苦创业的精神
首访富盛,是1974年4月,学校组织去“江南大寨”上旺学习参观。
当时,自己还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因为交通的原因,全班同学凌晨四点从学校出发,搭乘生产队的抽水机船,到富盛埠后弃舟登岸,步行去红山公社上旺大队。
这里解释一下:所谓“抽水机”,可以说是水乡农民的创造。他们将大口径水泵抬进农船,利用柴油机带动水泵运转,既可作为输水灌田的农业机械,又可利用水泵带动船舶前行,成为很实用的交通工具。
记得那天行走了好长的山路,好像还翻了几道山岭,因为自幼生活在平原水乡,不习惯爬山过坡的道路,待踏上上旺大队的土地,几位体弱的同学已经累得脸发白腿发颤,只想坐下来好好歇歇气。
在上旺大队,参观的主要是癞头山上的茶园和依坡修筑的梯田。据上旺大队社员介绍,上旺,原名上王,解放前是一个“四周环山一条溪,光山秃岭无良地,十户人家九户穷,挑脚抬轿做长工”的苦山村。穷则思变,1964年,毛泽东同志向全国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后,上旺人民在党支部书记王金友带领下,决心以大寨为榜样,开始了开山种茶,重新安排山山水水的改造过程。上旺人吃在山上,睡在山上,起早贪黑,摸爬滚打,连续苦干3个冬春,上旺人征服11座癞头山,开出560多亩茶园,挑来10多万担泥土,播下10多吨茶种。
春天到了,一片片茶园绿了起来,光秃秃的癞头山披上了新妆。
紧接着,上旺人又开始了向荒山要粮的战斗。劈山造田,废墟造田,移溪造田……凡是能利用的土地,上旺人一概不含糊。陈家岙有一块山岙里的边角地,为了将其改造成为水稻田,上旺人在大冬天里忙得不亦乐乎,搬石头的搬石头,砌石坎的砌石坎,挑客土的挑客土,8个人硬是用了250工,才改造成功了一块只能插5行禾苗、收30斤稻谷的微型农田。这块田后来被称为“五行田”。
1975年4月12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来到上旺。“大寨精神”创立者紧握“江南大寨”掌门人王金友的手,对上旺人民劈山移溪改造自然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称赞新上旺“山上是银行,平川是粮仓,青山绿水好地方”。
36年前的上旺之行,对于少年的我,一切都很新奇。在这里,我认识了茶树,看到了茶树的嫩芽是怎样炒制成茶叶的;知道了什么是梯田,梯田适宜种哪些作物。上旺人“八把山锄创大业”、“千里百担一亩苗”、“万担海泥进山地”的创举,都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也都写进了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
1992年5月,绍兴县进行撤区扩镇并乡改革,上旺所在的红山乡与原富盛镇合并,成立新富盛镇。上旺,成为富盛镇行政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访富盛,感受富盛大地深远的历史文化
再访富盛,是2002年5月24日,参加绍兴历史文化研究基地揭幕活动。
这天,富盛镇倪家溇村大樟树下会聚百余位客人,有德高望重的文化名人,有著作等身的学术权威,更多的是我等爱好文学文史的无名之辈,这应该是组织者对绍兴文化后继人才的培养之举。活动牵头人是以绍兴莲花落《翠姐姐回娘家》饮誉曲苑的绍兴县文联主席王云根。王主席见多识广,行事有方,把一场很可能枯燥乏味的活动搞得简短热烈,还为我们精心安排游览富盛人文景观的时间和路线。
最先游览的富盛战国窑址,位于倪家溇村长竹园。1978年,这里发现一座战国时期的龙窑。龙窑是我国窑炉的一种形式,多建筑在江南地区坡地。窑为长条形,依山坡所建,由下自上,如龙似蛇,故名。
富盛战国窑址发掘时,考古专家发现窑底有原始青瓷和印纹陶的残片,说明窑内曾同时烧制原始瓷和印纹陶。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陶瓷专家认为,“瓷器是古代越民在白陶、印纹硬陶的基础上,用专门的瓷窑(龙窑)烧制出来的。瓷的产生,揭开了陶瓷史的新篇章”。
伫立在富盛窑址茶园青翠苍松葱郁的山坡,从任何角度都看,让人难以相信这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陶瓷烧制基地。但当我们拾起地上的断枝,扒开浮土,几片深褐色的陶片展露在我们面前。随行的文物专家看了看说:“这是绳纹印纹陶”。专家介绍说,千万别小看脚下这片土地,考古学对富盛窑有着极高的评价,认为“从现场发掘的春秋战国龙窑看,出现了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同窑合烧的现象,这是原始瓷器的开始,是陶瓷业的一个飞跃”。
翻开《现代英汉词典》,中国和瓷器的英译都是China。语言专家解释说,“China一词是随着中国瓷器在英国及欧洲大陆的广泛传播,转而成为瓷器的代名词,使得‘中国’与‘瓷器’成为密不可分的双关语”。这里,我们可不可以称富盛为China起源之地呢?
从江南最大的皇家陵墓“宋六陵”返回倪家溇,主人已经准备好丰盛的中餐。富盛党政领导竭尽地主之谊,餐后还向每位与会者赠送“大吉碑”拓片书轴作为礼品。
“大吉碑”是当地人的俗称,史学界的称呼应该是“东汉建初摩崖刻石”。
“大吉碑”在倪家溇东北约3公里处的跳山,下车后经一段秀竹掩映的山径,至一所石棂、石梁、石顶的小屋,屋内珍藏的便是有“中国最早买地文书”之称的东汉建初摩崖刻石。
为我们讲解的文保专家陆菊仙将矿泉水洒到刻石上,原本模糊的字迹顿时清晰许多。只见古人在高约3米的孤岩上共刻22字,布局分上下两列,上列直刻二字,为“大吉”;下列分五行,每行四字,文曰:“昆弟六人,共买山地,建初元年,造此冢地,直(值)三万钱。”
“建初”是东汉章帝年号,建初元年即公元76年,距今已1930多年。由于刻石颜色黝深,加之藤萝蔓延覆盖,故一直未被有总识之人发现。直到1740年后的清道光三年(1823)仲夏,山阴金石家杜煦、杜春生兄弟因到跳山寻找祖坟末果,倚靠这块山岩休息用餐时,带路的村民告诉他们岩石上有文字,兄弟俩就扒开藤蔓,剔除苔藓,仔细察看,果然发现了刻石字样。杜氏兄弟发现这块东汉刻石后,如获至宝,立即出钱向村民买下这块山岩,并拓下刻石拓片,送到杭州请当时的浙江按察使吴荣光鉴定。吴荣光也是金石爱好者,热衷于搜罗古代碑刻,看到这块汉刻拓片欣喜异常,立即与杜氏兄弟专程前往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