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碎片

九一八碎片

斑道人散文2025-03-31 12:52:00
九月,一个牵动中国人敏感神经的月份。69年前的9月18日,在那个漆黑的深夜,炮声震天,硝烟弥漫,沈阳东北军驻地北大营遭受倭寇袭击,无数还在睡梦中的东北军官兵惨死在了日军刺刀和机枪扫射之下。在不到三个月
九月,一个牵动中国人敏感神经的月份。69年前的9月18日,在那个漆黑的深夜,炮声震天,硝烟弥漫,沈阳东北军驻地北大营遭受倭寇袭击,无数还在睡梦中的东北军官兵惨死在了日军刺刀和机枪扫射之下。在不到三个月时间里,东北三省全部落入日寇魔爪,三千万东北同胞惨遭蹂躏十三年之久,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
1
九一八事变是所有中国人的耻辱,当年30多万东北军几乎不放一枪一弹从东北三千里锦绣河山撤入关内,不反击侵略者却被调到西北“围剿”红军。关于谁下达的不抵抗命令,却是一个历史之谜,众说纷纭。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蒋总统”攘外必先安内,严令东北军不许抵抗,现在又有翻案风刮起,说是张学良将军下达了不许抵抗的命令,无论如何,不抵抗总是事实,这笔帐记在当时的国民政府头上是毫无疑问的。
争论有时是毫无意义的,但是中国的抗日战争从什么时间开始,却是值得商榷,如果按通常的说法是八年抗战,那么,东北沦陷后至芦沟桥事变以前,东北抗联转战白山黑水,东北军爱国将领打响抗日第一枪,1933年中国军队长城抗战又算什么性质的战争呢,这一段倒是值得认真研究的历史,至少比现在一大批的专家学者去争论西施故里、赵云家乡、西门庆出生地要有意义得多,这些近似虚无缥缈的名人争夺战甚嚣尘上,有些中国人喜欢挖掘能给自己带来现实利益的“历史”,甚至是乐不此彼,这几乎成了历史要为经济服务最有力的“注脚”。前段又有报道称,曹操墓地在某地被发现了,据说有一百多名专家学者信誓旦旦说这是千真万确的曹操陵墓,话未落音又有人站出来质疑:这纯属学术造假,又是一出“正龙拍虎”的闹剧。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相信真相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但是,一个民族决不能忘记过去,忘记过去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华民族不是健忘的民族,从甲午战争开始,日本军国主义屡次侵略我们的国土,屠杀我们的人民,我们并不是煽动仇恨,只是中华民族要牢记这段的屈辱的历史,尤其是九一八在硝烟散尽69周年后的九月,我们更应当铭记那段耻辱的历史,历史不会忘记九一八。
2
在九一八事变中,三十多万东北军并非没有一个血性汉子,马占山、王铁汉等东北军爱国将领并没有对不抵抗命令俯首帖耳,而是率领部队与日军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杀。马占山将军在九一八事变后,打响了抗日第一枪。他于当年11月率部在嫩江桥与数倍于已的日寇展开激战,使日寇受到重创,可谓壮怀激烈。马占山将军,回族,绿林出身,精于骑射,时任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和军事总指挥,后在解放战争率部起义,投入了人民怀抱。
九一八事变后,一批国民党爱国将领响应中共结束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高呼抗日救国。吉鸿昌、佟麟阁、赵登禹等就是代表。在1933年长城抗战和七七事变中,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一个民族的尊严。
中华民族历来都是不缺少抵御外侮的不屈精神,千百年来,这种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南宋状元宰相文天祥宁死不降,写下了流芳百世的《正气歌》,明代于谦不惜粉身碎骨抗击瓦刺,史可法血战扬州,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些民族英雄有他们的一腔热血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的正气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正因为有这些彪炳千秋的民族英雄留芳,有“人生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祸福趋避之”的民族之魂长存,日寇在九一八事变后想迅速灭亡中国的图谋只能是痴心妄想。
3
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的国家并不太平,国内有藏独、疆独、台独等分裂势力蠢蠢欲动,国际上也是强敌环伺,西南有印度侵占我国藏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南海上南沙、西沙群岛有数十个岛屿被周边国家霸占,东海也不太平,日本觐觎我钓鱼诸岛素来已久,前段时间又非法扣押我渔船及船长,中国政府对日表现了中日建交38年以来最强硬的态度,迫使日本放人,日本人应该知道,现在的中国不是九一八时候的中国,现在的中国政府也不是从前的晚清政府。
在强敌环伺的环境中,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个值得每个中国人深思的问题,无论经济如何发达,社会如何进步,军事如何强大,一个民族、一国家要实现复兴,必不可少的是尚武精神,全世界最小的超级大国以色列在周围的阿拉伯国家虎视眈眈之下处变不惊、蓬勃发展,靠的就是犹太民族的尚武精神。
尚武精神是一个民族抵御外侮,自强不息的牺牲精神,在战争中就体现为一种敢干战斗,“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战斗意志,就是敢于“亮剑”,中华民族自古都有尚武精神传统,西汉班超投笔从戎,“入虎穴,得虎子”,立功西域,名将廿延寿在攻灭匈奴的战争中发出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战斗誓言,九一八之后的抗日战争中,左权、张自忠、戴安澜等国共将领英勇杀敌,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直至为国损躯,实现了“马革裹尸”的誓言,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尚武精神最生动的体现。
尚武精神不是好战精神,“自古知兵非好战”,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但我们并不惧怕战争,也绝不会重蹈九一八事变中因惧怕战争而不抵抗的覆辙。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