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的主要历史人物

晚清时期的主要历史人物

瞠然杂文2025-03-30 03:34:29
李鸿章审时度势,精忠报国。严于律己,开诚布公。宽宏大量,气宇轩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洋大学士,北洋大臣,直隶总督,军机大臣,海军会办,外务大臣。在甲午之前,李鸿章可谓一手遮天。甲午之后,李鸿章被罢
李鸿章
审时度势,精忠报国。严于律己,开诚布公。宽宏大量,气宇轩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北洋大学士,北洋大臣,直隶总督,军机大臣,海军会办,外务大臣。在甲午之前,李鸿章可谓一手遮天。甲午之后,李鸿章被罢免了一切官职,赋闲于北京贤良寺。戊戌后,慈禧再度重启李鸿章,出任两广总督。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清军战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李鸿章再以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的身份出面,最终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
1901年11月7日(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七日)去逝,临终时“双目犹炯炯不瞑”,带着无尽的遗憾走完了他78年的人生历程。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对他咒骂痛斥之时,确实“不可不深自反也”,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
慈禧太后
慈禧,“辛酉政变”让她成了又一个“武则天”。清朝政府腐败、软弱、无能、残暴的代表。1861年至1908年间她实为清朝的实际统治者。
慈禧绝不是许多人想象中的那么愚蠢,一个通过政变登上政治顶峰的女人,哪会是蠢人?很多事情并不是她愚蠢,而是作为清政府的主事人,她的立场不能和中华民族的立场完全一致。
中国在面临近代化列强的侵袭时候,慈禧稳定大清数十年,最终没有彻底地沦为殖民地,应该说是做出一定贡献的。但若是没有她的存在,清朝灭亡的话,也未尝不是好事。漫漫的几千年封建历史证明,只有汉人统治的帝国才是最为辉煌的。
 光绪皇帝
同治十三年(1875年1月25日)登基,忧国忧民,敢于举用新人,主持了维新变法。慈禧发动戊戌政变,被囚禁于南海瀛台,直至抑郁而终。光绪最痛恨的三件事:签订《马关条约》,戊戌政变,珍妃遇害。
政治上的失意,长期的精神抑郁,更使他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相继出现,逝世前一年已病入膏肓,直接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并发急性感染。这一说法为多数学者接受。但其死因一直是众说纷纭。
2008年11月2日,在用法医学的手法历时5年研究之后,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在北京举行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会,正式宣布其死于急性砒霜中毒。光绪被人用砒霜毒死,一段纠缠了100年的光绪死因之谜,就此破解。2008年11月14日是光绪帝去世一百周年,“光绪死因”在此时得以确证,别具历史意义。
张之洞
侠肝义胆,正大光明,不畏强暴,忠心耿耿。
南洋大臣,军机大臣,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江苏巡抚,两江总督,湖广总督,朝廷开明派领袖人物。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为我国的民族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慈禧最信任的人之一,然不幸在慈禧去世后,由皇族掌权,就再未有任何表现。在不满皇族骄横的统治下愤懑而终。
荣禄
满洲正白旗人,清末大臣,晚清军事家,政治家。辛酉政变前后为慈禧和恭亲王奕訢赏识,后任西安将军。甲午战后,慈禧启用他接替李鸿章,主办外交,军事。然则他比李鸿章更为不幸,大器晚成,又逢多事之秋,危机重重,在他尽其所能之后,于1903年病逝,谥号“文忠”。
 翁同龢
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同治、光绪的老师,朝廷清流派领袖。一代帝师,官崇言重。翁同龢把他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渗透在他从政、从教的实践活动中,对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堪称近代教育的第一导师。翁同龢的教育使光绪帝扩大了知识领域,为以后发动维新变法运动打下了思想基础。然则心胸狭窄,怙势弄权。于戊戌年被光绪开缺回籍。
 恭亲王奕訢
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他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的名王重臣,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建议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正轨并打开新局面。他积极出谋献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救清朝的危局,迎来同治中兴。然而他命运坎坷,他支持慈禧太后北京政变,得到了委以重任的报答,但随即而至的是慈禧太后的不安和打击。后期他在统治集团内部浮浮沉沉,意志消沉,无所建树。
 醇亲王奕譞
恭亲王奕訢的七弟,奕譞出名,则是因为他家连续两代都出了皇帝,前一个是奕譞的儿子光绪帝载湉,后一个是奕譞的孙子宣统帝溥仪。
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财也少,产也少,后来子孙祸也少。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此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以上这段话是清朝光绪皇帝载湉的生父、醇亲王奕譞书写于子女房中的治家格言。
光绪十六年(1890)奕環次子载沣承袭王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光绪三十四年(1908)其子溥仪入承大统,载沣成为摄政王。因此,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1909—1911),他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载沣继承了其父懦弱的性格,才疏识短,难当大任。他面对鼎沸的局势,又屡屡举措失当,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宣统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次年他被迫同意溥仪退位。
醇亲王府连续出了两个皇帝、一个摄政王,也就是所谓“两代潜龙,一朝摄政”。这本是清朝史上前所未有的荣耀,却因清朝灭亡于其手而黯然失色。
 庆亲王奕劻
清末皇族大臣,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罢免恭亲王奕訢,他因缘进驻总理衙门。八国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