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牺牲,不等于鼓励牺牲

不怕牺牲,不等于鼓励牺牲

赡笔散文2025-03-12 11:49:20
“死都不怕,我们还怕什么”!这句话曾经震撼了一个时代。即便现在,我们还能经常听到这样的“豪言壮语”。这句话似乎是在表达一种无所畏惧的品格。但我想,完成事业,实现理想,就应该好好的活着,不要轻言牺牲。死
“死都不怕,我们还怕什么”!这句话曾经震撼了一个时代。即便现在,我们还能经常听到这样的“豪言壮语”。这句话似乎是在表达一种无所畏惧的品格。但我想,完成事业,实现理想,就应该好好的活着,不要轻言牺牲。死等于放弃,死其实并不难,一冲动,也就是几秒种的事,但死了就什么也不能做了。死还会给活着人的增加痛苦,要活着的人去完成你的未竟事业。说得严重一点,轻言牺牲就是让别人去完成你无法完成的事业,而给自己留下不怕死的美誉。其实这是逃避。我们并不惧怕牺牲,因为完成一件事总需要付出代价。但我们不能做无为的牺牲,更不能鼓励牺牲。
想必大家都熟悉《赵氏孤儿》的故事,故事对“不怕死”做了较为全面的诠释。故事的素材来自《史记·赵世家》,说的是晋景公,耽于淫乐,宠信侫臣屠岸贾,诛杀了功臣赵氏一族。已经怀孕的赵朔之妻庄姬(晋景公的姐姐),为保住赵氏遗孤,躲进了景公内宫。屠岸贾得到景公允诺:庄姬若“生男则除之”。数日后,庄姬生下一男婴,为躲避屠岸贾的追杀,宫人谎称是个女婴而且已经死了。庄姬则将孤儿藏于袴中逃出宫门,屠岸贾得信后立命悬赏缉拿。赵盾有两个心腹门客,一个叫公孙杵臼,一个叫程婴,两人商量如何救下赵氏遗孤。公孙杵臼问:“立孤与死难,二者孰难?”程婴说:“死易耳,立孤难也。”公孙杵臼又说:“子任其难,我任其易,何如?”公孙杵臼的意思是让程婴活着而自己去死。他提出了一个设想:找一个婴儿,由他抱着躲藏起来,然后叫程婴去告发。屠岸贾若是找到了假婴儿,真的赵氏遗孤就可以保全下来了。这个假婴儿到那里去找,又有谁肯将自己的儿子去送死呢。程婴说:“吾新生一儿,与孤儿诞期相近,可以代之。”
公孙杵臼抱走了程婴的亲儿子,躲进首阳山中。随后程婴就去屠岸贾处告发:说知他道孤儿藏匿的地方,是公孙杵臼把他带走了。在程婴的指引下,屠岸贾找到了公孙杵臼和被他藏匿起来的婴儿。遂将婴儿掷之于地,当即毙命。公孙杵臼则指着程婴的鼻子大骂:你这个卑鄙小人,你贪图富贵,出卖朋友,出卖主人。
公孙杵臼被屠岸贾杀了,他选择了牺牲。实现了“子任其难,我任其易”的诺言。程婴活了下了,但他是在目睹着自己的儿子被活活摔死的情况下活下来的。他眼看着自己的儿子被摔死,还要装得若无其事,他的活其实比死更痛苦。他活着,还必须承担卖主求荣的骂名,他是忍辱负重的苟活。公孙杵臼死了,他是在万人敬仰的目光中,顶着忠义的光环慷慨赴死的。15年后,晋景公开始明白,诛杀赵氏一族原来是屠岸贾的阴谋。赵氏家族的冤案得到了平反,此时的程婴也实现了他“立孤”的诺言。于是自刎而死,这个时候死,是他觉得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这个使命是他和公孙杵臼共同策划并承担的。公孙杵臼死了,他不能一个人活下去。
《赵氏孤儿》只是一个历史故事,《史记·赵世家》和《左传》的说法并不一致。史学界普遍对《赵氏孤儿》的真实性存疑。然而《史记》不是单纯的历史记载,它还是一部文学作品。《赵氏孤儿》即使有虚构的情节,但它的宗旨是弘扬我们民族的忠义精神。为了信念,有时需要牺牲。牺牲是为了完成信念,公孙杵臼和程婴为了共同的信念,一个选择牺牲,一个选择苟活。他们的选择不是情感的一时冲动,而是理智的行为。他们选择死的方法也完全不同,一个是大义凛然、慷慨激昂的死;一个是苟且偷生、忍辱负重的活下去。目的都是为了保全赵氏遗孤儿。
而现在有许多文艺作品,缺乏这样的高度。在描述类似情节时,往往冲动多于理智。为了完成任务,为了替牺牲的同志报仇。不审时度势,不顾全大局,好像只要不怕牺牲,就是忠诚。其实不怕牺牲,并不是鼓励牺牲。现在的电视剧,常常是冲动多于理智,这非但没有教育意义,还会误导观众。认为只要不怕死就是英雄行为,这样的文艺创作思想并不可取。像程婴一样,看着公孙杵臼的惨死,看着自己的儿子被摔死,能够强忍悲痛活下来才是大智大勇,才是我们真正应爱该弘扬的精神品格。
2011.12.14.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