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家的爱情
其实我想讨论哲学家们的爱情这一话题很久了,可是史上哲学家那么多,我对他们本人都不完全熟悉更何况他们的爱情就更不了解了。之所以想写这么一篇文章是因为绝大多数哲学家都是终生未娶,而这一直是我感兴趣的话题之
其实我想讨论哲学家们的爱情这一话题很久了,可是史上哲学家那么多,我对他们本人都不完全熟悉更何况他们的爱情就更不了解了。之所以想写这么一篇文章是因为绝大多数哲学家都是终生未娶,而这一直是我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加之最近在看康德,他也是终生未娶。如今自己也踏在哲学世界的入口,不是什么“家”、也不是哲学教授,试图根据自己的那么一点点思索尝试性的写点东西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贻笑大方之家是在所难免的,能给别人带来快乐我也就知足了。记得我读大学时有位老师曾讲过这么一个故事:她有一位大师姐是某大学的哲学教授,人长得非常漂亮,有车有房,家底也比较不错,可是不结婚。很多人都为她惋惜无比,可她自己却从来不当一回事。这位老师说真正搞哲学的人有点“癫狂”状,和常人有明显区别。有位老老乡是某大学的哲学教授,名气很大,是当今学界“北李南赵”中的人物之一。他前些年去世了,活了七十四岁,终生未娶。我熟悉还有叔本华、康德等等也是孤老终身。这类现象在我看来是可以理解的,早已见怪不怪了。
哲学家不结婚孤老终生到底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哲学家到底有没有爱情?哲学界的大宗师苏格拉底找了一个“泼妇”做夫人,用他自己的话讲是为了锻炼和考验自己的承受能力极其包容能力。史书记载苏格拉底“生的很丑死得很美”,此外并没有更多相关他长相的描述,看来他长得和我一样抽象。对于他的爱情、婚姻也是草草带过。他本人是述而不作的,全靠他的两位弟子让他名流千古。他为什么会选“泼妇”为妻?真的诚如他所说考验自己,还是只是借口?
无论是政界名人、学科专家,还是哲学家的话都不能完全相信。孙中山为了搞革命违心的恭维过某几个军阀大佬,在美国胡弗研究所公开的蒋介石亲笔日记里的某些历史事件被证明是假的。为了革命可以违心的恭维土军阀,为了保全形象可以笔记造假,有什么不可以造假呢?那一条法律规定哲学家就不能说假话?苏格拉底之所以只能找泼妇的真实原因也许是因为他长得太丑。这有点调侃的味道,不妨幽默一把苏格拉底,不过也是可能的,他声名远播是多年后的事情,那时候大概早已生米成熟饭——结婚了。
假设苏格拉底是因为生得太丑只能找泼妇,那么康德就完全不一样了。据说康德是长得比较英俊的,德国《世界报》的一篇文章介绍说,科尼斯堡的年轻女士们的眼光一直追逐着穿着雅致、幽默风趣的康德,但康德对女性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据说康德当年一直暗恋着中年丧偶的凯塞林克伯爵夫人,而这位端庄美丽的贵族夫人对康德也存有爱慕之心。但因等级制度,两人始终没走到一起,在伯爵夫人改嫁另一贵族后,康德再也没有与任何女性有过接触。这倒使我想起金岳霖和林薇英的故事。康德在哲学和思想领域是个传奇巨人,但在其生活和爱情方面没有任何传奇可言,诚如海涅说他“既无生活,也无经历”。
非常遗憾史料更多的是侧重哲学家的思想记载而忽略了他们长相,究竟多丑、多俊很难考证。看来哲学家的美丑和他们的爱情没有太大关系,得为苏格拉底平冤昭雪,既然是大哲学家想来也不会那么浅薄。神都说了他是最聪明的人,以他的聪明智慧找一个理想的夫人应该是没问题的,看来他确实是那么想的。找个温和、贤惠的多好,可苏格拉底偏要找泼妇,看来哲学家真的与众不同,人们不佩服他都不行。
康德为什么就只认准凯塞林克伯爵夫人弃那么多年轻女士眼光的追逐于不顾呢?是因为他对爱情的专一,还是因为在爱情方面的单纯、幼稚?他为什么不像常人那样?他为什么在伯爵夫人改嫁后宁愿单生一辈子也不另找一个?康德活了八十岁,金岳霖也活了八九十岁,他俩都一直单身,在单身的原因上有没有共同的地方?为什么搞哲学的人单身的会那么多?
带着这些问题不由回想起很久以前看过一篇文章,是一位哲学教授夫人写的。文里这位夫人说她和她先生的关系越来越冷淡,冷淡到难以想象。从一个房间到分房睡,从一同吃早餐到起床见不到先生,两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先生早上有散步的习惯,出门前把纸条留在餐桌上,说出去散步早餐不必等他。回来得早的时候,除了他自己的以外也会不露声息给夫人带上一份。生活里对夫人敬重有加,可完全找不到夫妻的感觉。这位夫人觉得和她的先生离得很近可心却隔着很远,他开始让她感到陌生。
她开始回顾他们的相遇,她在大学的时候发表过一篇很具轰动性的史学论文,他们便是在那段时间相识的,那个时候先生已很具知名度。两个人都彼此赏识对方的才华和学识,以此走到一起。可婚后,她开始变了,变得“小女人”、变得“世俗”,开始贪恋自己温暖的家,开始在意厨房,很享受做母亲的感觉,除了家庭就是工作,不再学习,不再有远大志向,不再想着外边的世界。她先生一直都鼓励她到国外留学、鼓励她做研究,甚至承诺可以为她负担学费或辞职陪她到国外学习,可她除了自己温馨的家那也不想去,她已经很知足了。
接着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她的精力基本花在了照顾孩子、照顾家庭上。有如意的先生、有可爱的孩子、有温馨的家,她想不到自己好需要什么。她还想要第二个孩子,可却被先生拒绝了,先生说他不想再重演另一幕悲剧。孩子渐渐长大,两个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冷淡,没有第三者,没有谁说过要离婚,也找不到离婚的理由,但两个人的关系明显不对劲。这位夫人渐渐地理解了她的先生,原来她先生爱她是爱先前的那个她,爱她的才华、爱进取的她、爱自由的她,而不是庸俗的、世俗化的她。
先生是爱她的,但爱的不是现在的她而是过去的她。先生教哲学,他欣赏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发展,欣赏自由、进取不被家庭、不被婚姻束缚理想中的那个她。他虽然对她还是一如既往的尊重,但在他心底对她的失望远远大于希望,他需要的是思想活跃、学识渊博的精神伴侣,而不是为居家琐事忙碌的家庭主妇。只要她追求知识、飞向自由,他可以默默地为她承担剩下的一切。他爱妻子的知识、智慧胜过爱妻子本身,他爱自由更希望他的妻子也自由,他容不下世俗的头脑。文中的这位先生虽然只是个哲学教授,但有很多哲学家的影子。
哲学家们对智慧的爱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这种爱胜过了他爱的所有人,甚至可以为知识、为智慧“殉道”。在很多哲学名著的序言里会看到这样的句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新服网打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rowneplazamlh.com/html/sanwen/l5fuuu845g02.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