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剧作家姚杏祥

农民剧作家姚杏祥

澄醪散文2025-04-27 13:17:48
平远县大柘镇岭下村农民姚杏祥,乡亲们热情地称他为杏叔,三十年来,一直从事小戏创作,写下了《等身》等剧本,其中《称心女婿》、《乡长谒祖》、《飞来缘》、《憨庐的笑声》、《李支书认婿》等三十多部作品获省、市
平远县大柘镇岭下村农民姚杏祥,乡亲们热情地称他为杏叔,三十年来,一直从事小戏创作,写下了《等身》等剧本,其中《称心女婿》、《乡长谒祖》、《飞来缘》、《憨庐的笑声》、《李支书认婿》等三十多部作品获省、市奖励。—位农民,缘何能三十年来默默笔耕于剧坛,且获累累成果呢?
杏叔今年58岁,一张黝黑的脸上写满沧桑。他不太喜欢谈论自己,拗不过我们的请求,拿出了一大袋的业余小戏奖状和荣誉证书,谈起戏剧作,杏叔的话题渐渐多了起来:杏叔在平远中学读书时,就对文学非常热爱,尤其对莎士比亚、关汉卿等伟大的剧作家非常崇拜,毕业回乡后,他在劳动之余,对山歌剧产生了深深的迷恋,开始试写一些适时宜的山歌剧。1978年平远县文化馆举办了业余文艺创作培训班,他的习作《称心女婿》一举获得省二等奖。当时,杏叔在山歌剧创作上已小有名气,县文化局爱才心切,从此进了文化馆,作为编外人员,从事山歌剧业余创作,一晃就是二十三年。
杏叔创作的山歌剧,是为平远县山歌剧团演出服务的。创作中,杏叔常常进入忘我境界,“真情戏处陪清泪”,倾注了自己的生活感悟、艺术积累和农民的理想,他的整个艺术创作期,正是“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他宛如—只空灵的布谷鸟,以笔当歌,在蓝天白云去下尽情地歌唱农村的新变化、农民的新生活。
身居农村,与乡亲朝夕相处,他们的经历、言谈,成为杏叔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戏中塑造的“阿滑哥”、“憨伯”、“百唠嫂”等形象,让乡亲们觉得真实可信。他是生活的有心人,一方面博览群书,积累语言财富;另方面,将群众生动的语言、客家歇后语、山歌等一一记在脑海中。在写作中信手拈来,才有较强的驾驭戏剧语言的能力,剧中妙语连篇,非常贴近客家农村实际,诸如:“瓜田李下惹是非,且借东风退曹师”、“对牛弹琴牛害怕,‘引鸟入笼’稳住伊”,让人过目不忘。
山歌剧创作,付出了,也丰收了;然而,杏叔在“发家致富”方面,却明显落后于周围的乡亲。家里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就是面积不大的新房也盖了五、六年。今年30多岁的大儿子,长期患病,只能偶尔出外面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幸好杏叔的其他三个孩子渐渐长大,早早外出打工、减轻了父母的经济压力。也许有人会说他是“书呆子”、“观念落后”。但我们看过他的戏之后,一个个的致富典型活灵活现,就会觉得杏叔“新潮得很”。改革开放的每一个鼓点,都激荡着他的心,情涌笔端,好戏连台。
杏叔的戏“甜、酸、苦、辣”,高潮迭起,他本人却质朴、低调。这种反差并不妨碍杏叔成为驾驭“生、旦、净、末、丑”的主人,成为精神上的富翁。年复一年,小戏、大戏不断,杏叔自己也难以说清究竟写了多少戏。只知道观众每—个专注的目光、每一阵热烈的掌声。都会在心海激起波澜,因为“人民的需要”才是最高的奖励。面对山歌编剧“孤军奋战”的困境,他仍壮心不已、大步向前不停息。正如他的《自勉诗》所写的:“越河飞象写春秋,偏爱羊攀险径求;师拜愚公锄不止,步尘鲁迅笔未休。真情戏处陪清泪,假面人间递冷眸;食草奉奶常谈事,何妨效法老黄牛。”
(发表于2001年11月23日《梅州日报》)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