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老照片揭开的尘封记忆

一张老照片揭开的尘封记忆

义形散文2025-03-08 02:04:16
在茫茫人世间,有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那就是给你生命、养育你成长的父母。他们对你的爱从你一出生就开始倾注到你的身上,无休无止,无怨无悔。就是这张已经变了颜色的全家福,虽然影像模糊,但它记载着的却是亘古
在茫茫人世间,有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那就是给你生命、养育你成长的父母。他们对你的爱从你一出生就开始倾注到你的身上,无休无止,无怨无悔。
就是这张已经变了颜色的全家福,虽然影像模糊,但它记载着的却是亘古不变的亲情故事。尘封了三十多年的记忆,被这张小小的照片撬开了一线缝隙……
这张照片是1979年结婚那年我刚学摄影时,自己拍下并用自制简陋的洗相设备冲洗出来的,照片上是父亲、母亲、妻子、弟弟和我,背景是农村老家房后菜园子里的一棵李子树。这是我记忆中第一张全家福。这也是父亲母亲仅有的一次在一起的合影。
父亲于1927年出生在山东省茌平县的牛营庄,家里兄弟五个,爷爷过世比较早,父亲是被“抓去”当兵的,三年后回到家乡。五十年代只身一人沿途讨饭,盲目的来到黑龙江省宾县的民和管理区。曾经在当时的区政府食堂做饭。是缘分吧,父亲和母亲经人介绍组成了家庭,当时租住了别人家的一铺北炕,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当“,过着艰苦清贫的日子。我的出生给父亲母亲带来了无比的喜悦,视为掌上明珠。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他们自己吃用玉米瓤子和野菜做成的“代食品”,千方百计把非常有限的粮食、面粉省下来留给我,唯恐苦了我。父亲母亲平时还要照顾从山东“逃荒”过来的兄弟和亲友,家里最多的时候有二十多人吃饭,父亲母亲自己吃苦受累从来都没有过怨言。母亲十几岁的时候在县城裁缝店给人家当小工,学习过服装裁缝,六十年代,为了贴补家里的生活,就在家里开了个小服装店,给村民们做成衣挣点工分。
我记事的时候,母亲起早贪黑的忙活裁剪缝纫,没看到有闲着的时候。当时做一条裤子在生产队给划拨8个工分,一件上衣10个工分,给生产队里当个“小头目”的做衣服还不能要工分。父亲每年随副业队出去干活(相当于现在的集体打工),给这些社员做饭。父亲母亲两个人没黑天没白天的辛辛苦苦每年能挣3000左右个工分。年景稍好的时候一个工分一角四五分钱,赶上好年头,全家扣除口粮等款项,到过年时候能在生产队结余三五百元钱左右,到手的现金不足二百元,其余的就在生产队的账面存着,紧紧巴巴的日子倒也平平安安。弟弟出生以后,父亲母亲对我们两个关怀备至,经常给我们讲他们这么多年为人处世的体会,在我们幼小的心灵播下了堂堂正正处世、清清白白做人的种子。
父亲早年辛苦劳累、积劳成疾,患上了严重的肺心病,一到冬天,夜里咳嗽的睡不着觉,有时候躺不下就坐到天亮,当时家里生活条件不好,连正常打针吃药的钱都没有,父亲忍着病痛挺着干活。1981年和母亲领着弟弟回山东老家,本意是那里气候比较好,想养养病,其实哪里是去养病,只是换了一个气候稍好一点的环境罢了。在山东,父亲强忍着病痛的折磨,和母亲一起拉着“地排车”到十几里的镇上去赶集。母亲裁剪、父亲码边,收回来的活计拿到家里赶做,下个集日把做好的活计付回去,还要侍弄那两亩棉花田。好在弟弟学习很上进,父亲母亲忙活的也特别起劲。父亲于1984年57岁的时候病故,母亲带着弟弟回到了东北。母亲是个无私、善良、热心的性格,谁求到的时候都慷慨相助,在亲戚朋友中谁也说不出个不字来。在家里把两个儿媳妇当成自己的亲闺女那样知疼知热。对孙女孙子们更是溺爱、娇宠、百依百顺。
如今父亲母亲都已经离开了我们,往事如烟,转瞬即逝的是时光。珍藏多年的老照片,在时光的流逝中也许暂时被遗忘,但只要一拿出来,总能打开记忆的闸门……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