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的文字

漂泊的文字

圆柱散文2025-04-18 13:19:13
两年前,我用记忆的片断串成了几篇较长的散文,至今,我仍拿出来在一些新注册的网站或论坛翻晒。当我重新翻开它们的时候,这些文字对我来说已经有些陌生了。在我的文字中,西贝山村系列文字占着一定的比重,而自己认
两年前,我用记忆的片断串成了几篇较长的散文,至今,我仍拿出来在一些新注册的网站或论坛翻晒。当我重新翻开它们的时候,这些文字对我来说已经有些陌生了。
在我的文字中,西贝山村系列文字占着一定的比重,而自己认为有代表性的都是几年前写的,毫无疑问,那时候的文字艰涩,表达有些作态,但那是切实的表达,作态的形式下有真情的律动,甚至是勃发。即使今天读来,仍然也被自己的文字感动着。也因为表达“直率”,少了表达的技巧,才没有镀上太多的普遍成色,因此粗糙是粗糙了,总还有些独立的东西在里头。
这样的文字后来在我的笔端逐渐消失了,也许因为要磨去它的粗糙,反而将它的“个性”也一并磨掉了。
关于文字的变迁,一开始喜欢写字以来就开始了,这是一个普遍规律,我承认文字是越写越细的,但细并不意味着就是好,细到与别人一个声音就是悲哀,比如练庞中华的字帖,练成他那样,标准是标准了,但却丢失了自己,这样的努力适得其返。
直到现在我一直将自己的写作称为写字,因为我的文字承受不起写作二字,但如爱因斯坦的小板凳,我的文字同样是不断进步的。与我小学三年级的作文相比,我的文字应该有了翻天覆地的进步吧!对于文字的敏感和兴趣,重要原因两点:一是天赋,二是孤独。我的天份并不高,孤独尤甚。从开始的顺口溜、打油诗,到后来的散文诗,散文,甚至小说,我的脚步迟缓,没有向导和先人的足迹,一个人瞎走,没有目的,我的文字像大海里的一只封了口的瓶子,顺着海水四处漂泊。
三十年前,当我的作文第一次被作为范文在课堂上宣读的时候我的文字在漂泊,二十年前,当我一个人在电闪雷鸣的子夜为一行诗句辗转反侧的时候我的文字在漂泊,十年前,当我的文章在省级刊物上发表的时候我的文字仍在漂泊。即使十年或二十年或三十年后,当我的文章在国家级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时候我的文字依旧在漂泊。尽管我并不喜欢漂泊,我喜欢有方向,但漂泊也许是宿命。漂泊是一个孤独者不得不划的生命线,因为盲然,反而会看到更多的风景,也许走得并不远,但却丰富了经历。
网络写字四年多,并没有学会修改文章,也许是习惯,也许还没学会修改。偶然修改一次,觉得很不如意,只好按原先的贴出来。因为漂泊,所以必须带着原始的足迹示人,尽管绕了弯路,入过歧途,文字依然,感觉依然,留下的分毫路迹依然。很多时候,我常常将写了一半的文字作废删掉,我不喜欢在原稿的基础上改写,改下去只是一种堆砌,没有感觉,我希望自己的文字字里行间都氤氲着情绪,一种酒一样的愁绪。而这种愁绪必须一气呵成方才可以贯通,有一处结,便断了气。
在漂泊中,我的文字经受一次次历练,历练本身也是一种损失,失掉了可爱的稚气、可笑的拙气、可敬的正气,还有许许多多,有些属于公众的,有些属于自己的,因为要经受历练,就不得不丧失,丧失不是好事,也不一定是坏事。我的文字漂泊,我也想跟着它漂泊,所以我不喜欢修改文字,因为希望还读者一个本真的“我”,是死是活,是巧是拙,是真是假,做到透明,起码保持了一种可爱。
在茫茫的漂泊中,我没有停止过思考和辨别方向,以实践为经验,以理论为基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最后全然都不得法,积累越多,就越糊涂,越手足失措,因此不得不依旧漂泊下去。有时候我会重返故地,有时候与故地咫尺之遥,一眼就可以望穿。所走过的路,变成了珍贵的记忆留在我的脑海里,涌出笔端的却是另一副样子,没有美,没有丑,没有吸引力。这些东西不能感动自己,却可以得到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见解,见解不同层次就不同,这时你会发现自己其实没有走冤枉路。我们的文字可以重返原地,但它们已经不是原来的它们。
西贝山村系列文字一直在写,离十五万字的目标距离还有一些路要走,文字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变,不变的是那颗沸腾的心。两年前的文字现在写不成了,现在的文字两年后同样写不成了,孰优孰劣?但愿只是味道不同,不影响本质,比如同样是核桃,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味道,但核桃的事实并不改变,有的人喜欢吃青皮核桃,有的人喜欢吃成熟后的核桃,但青与熟都有涩这个核心。
文字不息,漂泊不止,学海无崖,回头无岸。不怕漂泊异地,只恐失却本真。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