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探东华里

四探东华里

牛渚咏散文2025-05-13 07:40:58
我终于了却了心愿,累得委顿于地,坐在石阶上小憩,虽然有个小小遗憾,但也无力再动;因为没有找到前朝四川总督骆秉章的宅院,不是没找到,而是很难找。以前的原屋主家道中落,就把家宅兑给了别人,新主人自然要消除
我终于了却了心愿,累得委顿于地,坐在石阶上小憩,虽然有个小小遗憾,但也无力再动;因为没有找到前朝四川总督骆秉章的宅院,不是没找到,而是很难找。以前的原屋主家道中落,就把家宅兑给了别人,新主人自然要消除前人留下的一切生活痕迹,外墙上的姓名更是除之而大快,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用沙石涂抹,凿去的也有。
我在这条街上走了不下十余次,就是没有找到总督旧宅,当我坐下来喝水的时候,发现对面山墙上刻着“杨骆众墙”的字样,也被涂上了水泥,看不大清楚,骆字还是繁体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忙用相机拍下。
我想在晨夕之间细看东华里,更想在细雨蒙蒙中看诗意中的东华里,也许还有徐自摩的风雅偶遇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可是拆迁在即,他们给我时间么?这可能是个奢望罢。前天,我给广州的一位诗人聊起东华里,说中国人的文化精髓,继承和发扬上就是一个“拆”字。推陈出新是拆,废繁就简也是拆;百业待兴是拆,不破怎立也是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是挂在我们嘴上的传统;拆代表一个形象,一种干劲,一派欣欣向荣的大趋势,我们能不拆吗?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拆”的文化氛围里;其实说白了,是生活在一个浮燥的时代,一个什么都要大,什么都要好,什么都要发展的怪圈里;我们在经济的洪流中没有了耐心,缺乏静下心来想一想的基本常识,“拆”是我们的法宝,也是我们的全部智慧的结晶,也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最经济的手段,所以屡试不爽,什么传统,什么老古物,老古董,那只是陈旧的没用的,不被人欣赏的东西,应该推倒不要。什么都是一刀切,什么都是经济优先,因为我们没时间思考问题,现在思考问题也不是用大脑,而是用手和脚,马不停蹄地四处走走,看不上眼的手一指“拆”,于是推土机,挖掘机,轰隆隆开进来,刹那间几百年的文明,文化,艺术就成了一堆废墟;如果要,找个地方再建一个惟妙惟肖的伪艺术伪文化,好象这样才是有魄力,有气派,有作为,也算是在工作中大刀阔斧地一展身手,梦寐以求的加官晋爵就在飞扬的尘土中看到了希望的倩影。
为什么我们不换一种思考方式呢,好的保留,不能用的拆除,来个旧瓶装新酒,也许他们不耐烦,去去去,婆婆妈妈的,干事一点不利落。
现在忧心的是,我们的文化,能有几年,我们先人留下的东西就没有着落了,如果去找,也许只能在小说里去找,或者书架上,抑或阅览室里。唉——,可能这样更省事吧,打开电脑,就能搜索到,风吹不到,雨淋不着,我们的下一代是有福的,我们应该祝福他们才是啊!!!


2007。11。03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