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情人》,心潮暗涌

读《情人》,心潮暗涌

储集杂文2025-04-16 10:24:41
凭良心说,除杜拉斯的《情人》之外,近十几年来没读到过什么令人满意的小说。我喜欢过不少小说,但这些小说是帮我解决人生中的一些疑惑的,而《情人》解决的是有关小说自身的疑惑。这本书的绝顶美好之处在于,它写出
凭良心说,除杜拉斯的《情人》之外,近十几年来没读到过什么令人满意的小说。我喜欢过不少小说,但这些小说是帮我解决人生中的一些疑惑的,而《情人》解决的是有关小说自身的疑惑。这本书的绝顶美好之处在于,它写出了一种人生的韵律。书中的性爱和生活中别的事件都按一种韵律来组织,使我完全满意了。
——著名作家王小波
凭良心说,我就是受这段话的影响,才找来杜拉斯的《情人》阅读的,并且在一天的时间里,连续读了两遍。读过之后,我倒没有解决小说自身的疑惑,从而知道该怎样写小说。我读书,还没有达到“研究”这一层面,多数情况下,就是兴趣使然。读了,能吸收点什么,也是自然吸收的。《情人》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感受,就是在阅读着书面文字所承载的故事情节的同时,自己的心底,也同时涌动着一股潮流。这股潮流就是心底深处那些或甜蜜或哀伤的回忆。潜在心底的那个隐讳的名字,那段不为他人所知的情感,在读她的文字时慢慢地浮了上来,沉静而汹涌,两相交映,让人忍不住潸然泪下。
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在湄公河的轮渡上,15岁的白人少女“我”,邂逅了一个来自中国北方的有钱人家的少爷,她上了他的小汽车,经过了一些很微妙的因素最终发展成情人的故事。但是他们的爱情注定是深沉而无望的,中国少爷的父亲,一个富翁,怎么可能允许自己的儿子跟一个家庭败落而贫穷的白人少女有婚姻之举呢?最终少爷娶了父母早已聘定的富家小姐,女孩站在回法国的轮船上,看着岸上的他,无言地离别,黯然地消失了,她再也见不着他了……
故事情节并不离奇动人。让人沉浸其中的主要原因,除了唯美的语言,凄美绝望的基调外,恐怕就是那些隐秘而细腻的情爱描写吧。“开始是痛苦的。痛苦过后,转入沉迷,她为之一变,渐渐被紧紧吸住,漫漫地被抓紧,被引向极乐之境,沉浸在快乐之中。大海是无形的,无可比拟的,简单极了”。“城市的声音近在咫尺,是这样近,在百叶窗木条上的摩擦声都听得清。声音听起来仿佛是他们从房间里穿行过去似的。我在这声音,声音流动之中爱抚他。大海汇集成为无限,远远退去,又急急卷回,如此往复不已”。“我要求他再来一次,再来再来。和我再来。他那样做了。实际上那是要死掉的”……这些文字,是真实而浪漫的。让你读后,能产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理共鸣,在内心默默印证着“是的,就是这样”但却不能说不出口。其实,假如我们都能把自己的心底敞开,恐怕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都藏匿着一个秘密花园——有曾经深爱过的模糊男子或朦胧女子,有自己默默品味的情爱细节,有难言之隐,有一生都无法抵达的彼岸,有永远也无法兑现的梦想,有深刻,有肤浅,有自私,有伟大。这些称之为“隐私”的东西,如同一朵隐秘之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盛开和枯萎,我们一边铭记,一边忘却。但没有勇气说出来。
我也如此,每每回味起自己生命中发生过的故事,爱过的男子,吟唱过的情歌,写在日记里的小秘密,以及始终还萦绕心头的思念。心潮暗涌。不能明说。
作为“情人”的杜拉斯,在岁月的风尘染白鬓发之际,70岁时,回眸那段尘封已久的惊世骇俗之恋,用她一贯的唯美、深邃、简洁、跳跃的语言,叙述了年少时自己的这段隐情。“我已经老了。”读完《情人》的最后一行,再回味这开篇的第一句,书中人物的感觉瞬间悟透。曾经长期纠缠的阴郁,象越南热带雨林气候那样使人郁闷,但人老了,自始至终压抑着的紧绷神经,就象决堤的流水一样一泻千里了。好象人老了,绝望无力,但也似乎什么都看开了,无所谓隐私。说出又何妨呢?
我们或者正在芳华,或者曾经芳华,但终归,是要萎谢的。我若到了绝望无力、什么都看开了的年龄,会有人附在耳边或打来电话表白“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妈?渴望着。我,是不是有能力、有勇气写一部我的《情人》呢?疑惑着。但,此时,只能,心潮暗涌。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