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巨匠,生活大师(读苏轼四)

文学巨匠,生活大师(读苏轼四)

青甃杂文2025-04-23 10:25:48
“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里,峨眉共比高,”1963年朱德总司令到苏轼家乡四川眉山,激动不已,挥笔而作。而三苏之中苏轼尤甚。苏轼公元1036年生于四川眉山,他的家乡位于川西平原,在成都,峨眉山
“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里,峨眉共比高,”1963年朱德总司令到苏轼家乡四川眉山,激动不已,挥笔而作。而三苏之中苏轼尤甚。
苏轼公元1036年生于四川眉山,他的家乡位于川西平原,在成都,峨眉山与乐山大佛之间。祖父苏序是眉山街上出了名的怪老头,酒量奇大,着装古怪,学神仙张果老到骑毛驴,口中念念有词,写过几千首永不流传的诗。爱抱打不平,敢据理力争,当面批评州官县官。丰年他积谷屯粮,街坊以为他等灾年发大财,因为他永远让你觉得高深莫测,琢磨不透。两年后果然闹饥荒,他在自己门口贴上自己写的歪歪扭扭的告示,内容大快人心:囤积的粮食全部救济灾民。
其父苏洵早年不爱读书,不喜欢科举,他喜欢到处走,“游荡不学”,家里有祖业,有经营绢帛的小产业,为他提供游荡的盘缠。游到手头拮据时,婚后又给他带来新的支撑。婚后继续远游,妻子程氏极其不高兴,二十七岁的他忽然发奋读书,埋头苦干了,六年不抬头,也不写一个字——他写的文章曾被人看不起,于是发誓,不通读经史绝不提笔为文。
此时苏轼三岁,家里忽然有了大量的书籍。
而苏洵的远游何尝不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呢?古代信息闭塞,有志之士八方游走,几乎是一种文化本能。
长时间长距离的游历,苏洵结识了益州太守张方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继而进入了欧阳修的文化圈子,这里面有梅尧臣,曾巩,张先,司马光,王安石等,都是北宋政坛文坛响当当的人物。
苏洵的发奋和远游,为苏轼提供了两种财富:书籍氛围,世界的广阔。一般孩子憧憬未来,持续三年或五年,这憧憬通常影响他的意志走向,预设他的未来。
苏轼早年幸福,母亲程氏,乳娘任彩莲双双呵护他生长,及至成人,先后有三个女人出现在苏轼的生活中,她们都姓王:王弗,王闰之,王朝云。苏轼小时候不是那种一天到晚枯坐书斋的男孩子,他会八方撒野,天上都是脚板印(眉山方言:四处疯玩),小孩子们高高矮矮的结成队成群,今天拿钓竿明天揣弹弓,春夏秋冬都有的玩。
性格遗传,母性呵护,书卷气和野性环境,这些不同的东西同时作用于早年的苏轼,在眉山一直呆到二十岁,出去做官两度回来丁忧,加起来二十五六年,生活世界给他的印象太深了,以至于使他终其一生对生活抱着不可思议的巨大热情。
苏轼以团练副使贬黄州,这期间是他文学创作的巅峰,政治理想失落,爱情随之而来,在黄州他和王朝云的爱情细节,我们没看出来,不便张扬的爱情令苏轼激动。对他来说升华欲望却不难。黄州五年,他留给世人的艺术瑰宝数不胜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首《念奴娇》,豪放词中推第一,它透出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历代大文人,历史感是必备的东西。目光不能穿越百年,焉能写出好作品?即便写眼下,写周遭,没有宏阔视野参照,小情绪,小感觉肯定挡不住,它们争先恐后要出来。苏轼贬黄州,还把几万言的《汉书》抄了一遍,抄书是他读书的方法之一,抄书的时候意在别处,性情反而直泻笔端。,苏轼的书法珍品《寒食帖》,是他随意而为的巅峰之作。
为人,为艺术,为生活,苏轼皆随意。
《念奴娇》通透着历史感,前后《赤壁赋》则是苏轼思索的产物,历史感通向人生思索:茫茫大江之上,一轮圆月照着苏轼的沉思。前赋云:“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水,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画面如此动人,沉思直指“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他对生活,历史,自然充满了哲思,他出色的汉语表达,让思绪显得清晰,优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响,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取之不竭。是造物者之近藏也。。。。。”
赋体散文,《前赤壁赋》称巅峰。
中国文化的源流到苏轼这里,呈现出逼近天然的融合之势,后赋则写自然的神秘,苏轼偕同客人再游赤壁:“。。。。。。江流有声,断案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在船上,怎生看得水落石出,不知道是不是苏轼有点夸张,但足以读出他是与天地自然合为一体了,读出他意识形态的极度升华。
初到黄州,暂居城内寺庙定慧院,他念佛不吃斋,一切随缘又随意,他沐浴梳头皆有讲究,比如梳头,早上怎么个梳法,中午又怎么个梳头法,他还研究梳头与睡觉的关系;他采药,尝百草,攀峭壁,他烹饪手艺更不一般,发明的美味佳肴数不清,今日尚有“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泡菜”。。。。。。,他和渔夫,樵夫打成一片,软泡硬磨呀听父老讲故事,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鬼故事。。。。。
苏轼不寂寞,也寂寞不得。开垦东坡地,建雪堂,请教老农耕田种田,东坡附近的农民都成了他的朋友,他写诗幽默而又豪放:“腐儒粗粝支百年,力耕不受众人连”,远道的朋友来了:巢古(眉山故友),京师小吏马梦得,杭州高僧参廖子:城里的秀才,流浪汉,也来了,真正是“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苏轼常被人拉去喝酒,闻到酒味人就醉了一半,酒醉彻夜不归,家人,朋友四出寻找不见踪影,原来他睡在一座桥上,桥柱赫然有新词: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倚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他自序: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取肱少休,及觉,乱山从茂,不为人事矣。
不知道行人遇到他会作何感想。多半蹑手蹑脚绕开他欣长的身躯。天亮了,布谷鸟唤醒他。
一个人,如果他既有经天纬地之才,又能醉心于周遭,纵情于生活,那他就跟神仙相差无几了,苏轼生前,已经被人称为“坡仙”。生活的智慧,时下人需要学习的实在太多太多,回头看看苏轼这位全景式的生活大师,方知我们有多么单调,贫乏,浮躁,狂妄。
人间万事,没有什么东西可宣称比生活更重要,看看苏轼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