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鲁迅的《奴才与傻子》

话说鲁迅的《奴才与傻子》

悲欣杂文2025-03-24 14:37:12
当年,鲁迅先生在他的《奴才与傻子》中这样说:“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鲁迅先生在文章的开篇,就这样直截了当地勾勒出中国奴才的嘴脸。当时,在鲁迅先生的印象中,奴才究竟是怎样的嘴脸呢
当年,鲁迅先生在他的《奴才与傻子》中这样说:“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
鲁迅先生在文章的开篇,就这样直截了当地勾勒出中国奴才的嘴脸。当时,在鲁迅先生的印象中,奴才究竟是怎样的嘴脸呢?是找人诉他自己的苦处。鲁迅的看法,是坚定不移的,因为接下来就有“只要这样,”似乎这样说来,他还嫌不够,紧接着又补充道:“也只能这样”。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已经把当时中国的奴才的嘴脸,已经勾画到极致了。
一旦奴才寻找到了诉苦的对象,马上就这样对对方说:“先生!他悲哀地说,”说着话,奴才的表情立马就成这样了:“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
奴才未从说话,先把眼泪掉了下来,在善良人的印象中,是“男儿有泪不轻弹”的,一个大老爷们,没等把正经话说出来,先哭了,可见事情的严重或重要,不然,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表情或嘴脸的。于是,对方不但动心,往心里去了,接着往下,是十分认真地倾听奴才的话的。只听奴才这样说道:
“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听听,这哪是人过的日子,简直是非人的生活。其实,不但我这样认为,当时的鲁迅先生,也是这样的感觉,他是这样用文字表述的:
“这实在令人同情。”
听了对方的回应,奴才高兴了,继续说道:
“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诉苦,这才是奴才开始真正的诉苦,并且说得很有秩序和条理的。
这时,“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听了奴才真正的,有秩序有条理的诉苦,聪明人真正动心了,不管是他的“叹息”,或是他的“眼圈有些发红”,还是“似乎要下泪”,都是正常的,递进式的,发自内心的情感的外露。
看到对方这样的表情,奴才竟然有些欣欣然了,不然,不可能有下面这样的话: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奴才把自己的问题,一下子就甩给所谓的聪明人,而这时的聪明人,似乎还一时没反过乏来,因此,只好这样敷衍奴才道: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奴才听聪明人这样说来,反问道: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奴才的感叹,许是真的,也许只是对聪明人的敷衍。
事情似乎到此就结束了。其实,事情远没有一般人想象得那么简单。
也就是过了几天的工夫,奴才就又找另外一个人诉苦来了:
“‘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听了奴才这样诉说自己的处境,那人竟然拍案而起,勃然大怒道:
“混帐!”那人的大叫,使奴才吃惊了。
“那人是一个傻子”。
奴才缓缓地对傻子说,似乎是在开导傻子,而并非是为诉说的苦处而来: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
很明显,那人的火气连半点都没消,对奴才说道: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奴才以为那人言重了,言重的几乎无理,他反问那人道:
“这怎么行?……”
那人见奴才先拉松套了,就立即决定拉着奴才走一趟,意思是倒要见识见识,奴才的主人,到底是何等样人,他到底有怎样的能耐,如何把奴才欺负到如此的地步。于是,那人对奴才说道: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他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听见有人平白无故地砸墙,“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最后慢慢出来的,当然是主人。
还没等主人问是怎么回事,奴才先说话,当然是以讨好的口吻,连眉眼间都裹夹着十足的奴才的嘴脸: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主人听了奴才的话,夸奖奴才道:“你不错。”主人夸奖奴才,到底指的是什么,不得而知。
也就是在这一天,“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究竟是慰问主人,还是慰问奴才,只有读者自己去理解了。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这是奴才对聪明人说的话。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如今,中国没了奴才。但聪明人以及所谓的傻子,都还活着。

2008年10月10日
标签
相关文章